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商務部等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快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明確了未來一段時期做好我國廢舊物資循環利用工作的發展目標和主要任務,確定了推進思路和工作措施。全面做好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建設,不僅可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維護國家資源安全,提升城鄉文明發展水平,而且對降低碳排放,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具有支撐作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要求“加快構建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加強廢舊物品回收設施規劃建設,完善城市廢舊物品回收分揀體系”。
一、廢舊物資循環利用可以顯著降低碳排放強度
廢舊物資是能源的“存儲器”,回收利用廢舊物資可以同步回收固化在產品材料中的能源和碳,通過再生利用、二手商品交易、再制造等不同層級的利用方式實現多維度降碳。鋼鐵、有色等高耗能產品的再生利用可以實現物質投入的減碳化,有效減少原材料開采、運輸及生產加工過程等價值鏈上的碳排放。二手商品交易、再制造等利用形式可以延長產品使用壽命,將原材料制作產品過程中的碳排放持續固定在產品中,實現了產品功能和價值的保留。
絕大多數品種材料和產品的循環利用都具有明顯的降碳效果。廢鋼是可多次循環使用的載能資源,以廢鋼為主要原料的電爐“短流程”煉鋼工藝與以天然資源(鐵礦石)為原料的高爐-轉爐“長流程”工藝相比,縮短了工藝流程。再生鋁加工避免了碳排放較高的電解環節。廢銅能夠被直接利用生產銅材,顯著減少銅礦開采,縮短冶煉流程。經研究測算,每噸廢鋼代替天然鐵礦石生產鋼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1.3-1.6噸;采用廢鋁代替原生資源生產鋁每噸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11噸;與利用原生資源生產銅相比,每利用1噸廢銅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2.5噸;對產品進行再制造可節省70-98%的新材料使用,可減少碳排放79%-99%;每一單閑置手機的二手交易,可以實現約25公斤的碳減排量。
二、我國廢舊物資循環利用潛力巨大
我國目前處于工業化中后期和城鎮化較快發展階段,鋼鐵、有色等重點行業資源能源消費正在持續增長。2020年我國粗鋼產量達到10.65億噸,占全球粗鋼總產量比重為56.7%。2020年我國十種常用有色金屬冶煉產品產量超過6000萬噸,占全球比重穩定在50%以上。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相關資源性產品產生量和社會蓄積量都將持續增加。據中國科學院研究課題組測算,我國2020年鋼鐵蓄積總量已經達到了100億噸,人均7.1噸鋼(歐美蓄積量達峰為人均8-10噸鋼)。到2025年,我國鋼鐵蓄積量將達到120億噸,廢鋼資源年產出量將達到2.7-3億噸。2030年,我國鋼鐵蓄積量將達到132億噸,廢鋼資源年產出量將達到3.2-3.5億噸。屆時,國內對鐵礦石的依賴將顯著降低,廢鋼資源將成為未來鋼鐵生產的重要原料,各類廢舊資源將成為名副其實的“城市礦產”。